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04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0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10-08 17:02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农业界别、妇联界别、市农工党、市民建:

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王玉珍局长任组长,丁朝辉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班负责该提案的办理工作。同时,经报请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了《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04号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方案》,切实将工作认识、工作部署、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工作落实进一步细化。3个月以来,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地方金融局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等单位积极沟通、加强协作,围绕办理内容,结合自身职责,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办理进程,狠抓工作落实。现就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取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措施落实,我市乡村产业稳步发展,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72亿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04元,同比增长7.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体现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量质兼取的良好态势。

一、全力构建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三链协同新模式

(一)着力发展“深加工”,优化主导产业供应链。我市已制订出台了《2022—2025年期间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政策意见》(武农〔2022〕2号),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精致农业四大产业链、粮食安全、乡村建设、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板块,重点发力、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迈向更高水平。同时,通过优化修订《武汉市农产品加工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实施方案》、《武汉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印发《2022年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新一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深入挖掘老字号企业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企业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开展“菜篮子”产品保鲜冷链设施提升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9家,较上届增加3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居全省第一),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8家。全市规上农产品企业已达到75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985.33亿元,排在副省级城市前列,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56:1,远高于全国(2.5:1)、全省(1.5:1)平均水平。全年新改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61个,新增库容6.2万吨,两年新增总库容达到10万吨)。

(二)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拓展农业供给价值链。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创新驱动,科技领航农业产业振兴。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3.57万亩,新建蔬菜设施工厂3个(增产能270吨)、数字渔场5个(增产能3000吨)、数字猪场7个(增产能54万头),数字农业服务面积86万亩。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支持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资金7380万元,并争取2021年省级种业产业链专项资金及农作物良种创新和农作物良种生产补贴资金3700万元。推荐5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2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入选国家级资源库,数量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2022武汉种业博览会和院士论坛,展示各类农作物品种3200多个,达成技术成果推广协议20余项、种企与基地业务80项。完成全市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海南种植鉴定1558个。截至目前,全省80%以上的种企落户我市,种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自主研发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新品种推广面积达5500万亩。全国第五、华中唯一的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正式实体运作,云集了11位农业领域院士、12个国字号实验室、400余位行业专家、800家农业高科技企业,获批4个部级公共研发平台,产值规模与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华夏香丝”大米荣获全国金奖,科前生物在细分领域排名全国第三,免疫猪用生物制品全国第一,回盛生物建成全国产能第一的两条生产线,新华扬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添加剂企业,饲料添加剂市场占有率达到25%。同时,我市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农产品营销,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展生鲜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及社群营销,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创新示范,2022年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14.04亿元。

(三)大力发展“农业+”,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近年来,我市相继制订出台《武汉市2021-2030年乡村休闲游发展实施意见》和《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发展奖补办法(2022-2025年)》,进一步支持乡村休闲游壮大发展。2022年与长江日报联合发布“武汉乡村休闲游春光大片”及“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十年山水见初心”两个专版,每年印制《武汉乡村休闲游口袋书》《武汉乡村休闲游折页书》9万册,免费向公众发放。新打造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陂区花乡茶谷)。同时,积极推进乡村休闲游点状供地政策落实,2022年东西湖区鑫三江、江夏区未来家园、汉南区兰岛等田园综合体项目获批点状用地80.92亩。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培育乡村休闲游经营主体3619个,农村从业人员9万多人,创建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区(县)2个(黄陂区和东西湖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2个(黄陂区和新洲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杜堂村、胜天村、张家榨村、双泉村、项山村、遮湖岗村、雨霖村、海洋村),国家5A级乡村休闲游景区1个,4A级12个,3A级11个,花博汇等省级重点休闲农业园区38个。2022年,全市乡村休闲游旅游接待人数达5367.7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60.64亿元。

二、构建生产向绿、品质向好、品牌向优三向同步新体系

(一)健全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我市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强绿色发展动力的重要措施来抓,2022年组织申报农业地方标准22项,立项15项(全市地方标准共立项38项)。修订完善“蔡甸莲藕”“蔡甸西瓜”等一系列农产品生产规范,标准入户达100%。2023年,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申报今年立项的农业地方标准进行了初审,推荐列入修订计划的1项,列入制定计划的14项;对2021年立项的10个项目和2019年立项的1个项目进行了结题初审,对1个项目提出延期意见;对2012年-2018年发布 102项农业地方标准进行了清理复审,复审结论为“继续有效”的68项,“废止”的19项,“修订”的15项。制定出台了《2022年市级标准化示范及“二品一标”项目建设方案》,全市新认证“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30个,累计认证958个。在标准化生产体系的保障下,我市“菜篮子”产业链牢产稳,2022年全市蔬菜产量达到841.3万吨、生猪出栏249万头、水产品产量45.3万吨。建立了423家“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主体名录。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23家,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二)强化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我市坚持党政同责,市、区、街镇三级从食品安全责任制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等层面夯实各级监管责任,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建立了村级协管员名录、街镇(乡)监管站名录、农产品生产企业名录等,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监管体系,做到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2020-2022年市级财政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资金889.78万元、街(镇)监管站提档升级项目资金740万元、标准化项目建设资金600万元,全市74个街(镇)监管站及60个标准化生产企业的检测测设备仪器得到了全面升级。2022年,落实部、省7次例行抽检和监督抽检任务,全市共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样品29.1万个,综合合格率99.9%。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同时,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全市74个街镇监管站、290家种养殖类生产经营主体和13家A类生猪屠宰企业已纳入了市级追溯系统全程监管。2022年市级追溯系统共汇总农产品生产记录159976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记录489674条、检测合格率达99.9%,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2023年以来,全市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承诺制的主体有600家,共开出合格证13905张,带证上市农产品共计2.28万吨。

(三)聚焦品牌提升产业增值。为加快推进我市品牌农业发展,2021年,我市制定出台了《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5年)》,立足我市果蔬、畜牧、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莲藕、菜苔、茶叶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1个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N个核心产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发展体系、运营体系,吸引带动全市农产品企业依托优势资源,共同创建我市高端品牌农业,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兼容并进、融合发展农业品牌的新格局。2022-2023年,市财政连续两年共安排4000万元资金支持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按照“政府主导、国企配合、社会参与”的运营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和武汉农业集团合力推进,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推出武汉市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称“江城百臻”,并在9月21日对外发布,当年共认定了2022年武汉市优质农产品品牌20个,并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进行宣传推介。“江城百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围“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名单。今年上半年,武汉农业集团注册成立了武汉江城百臻供应链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品牌运营、营销策划、贸易拓展、供应链服务等,积极对接线上线下渠道,初步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盒马鲜生等17家渠道商达成合作意向。5月底,组织产业协会、目录企业代表、渠道商企业代表等30余家单位,成功召开“江城百臻”品牌产业联盟发起工作会议,制定发布了《江城百臻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管理办法》,规范品牌使用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并建立了60个品牌目录,目前正在进行“江城百臻”IP形象传播物料、文创产品等设计工作,后期发布后将进一步赋能品牌营销推介。

三、构建用地保障、金融撬动、人才支撑合力推动新格局

(一)以用地保障推动产业振兴。2022年,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了《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武自然资规发〔2022〕1号),明确了在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可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保障点状用地。截至2022年底,汉南兰岛都市田园综合体、东西湖鑫三江田园综合体分别获批点状用地22亩和13.7亩。同年又制定出台了《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服务保障助力稳增长实施方案》(武自然资规发〔2022〕35号),明确对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文旅结合或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等确需使用的零星、分散建设用地,按照项目开发建设实际用地需求,建多少、批多少、供多少,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二)以金融赋能撬动产业振兴。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围绕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游、生猪养殖、种业等重点领域,加大“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引导贷款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2022年,我市积极推进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乡村建设项目等主体融资对接,与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武汉农商行在五年内提供不低于200亿元的授信额度,2023年,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已为全市31家农业企业授信50.885亿元,为护航“三农”发展助力。同时,我市还以“生猪活体抵押”为突破口开展金融支农创新,首次搭建授信额度200亿元的生猪企业融资纾困平台,出台了《武汉市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操作指引(暂行)》(武银营〔2023〕22号)。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693.73亿元,当年新增262.53亿元,同比增长7.14%。截至2023年3月末,武汉市惠农贷累计发放333笔,累放金额24.07亿元。涉农保证保险贷款累计发放167笔,累放1.36亿元。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869笔,累放金额76.75亿元。

(三)以人才支撑引领产业振兴。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一是首次制定乡村人才振兴总纲性文件。系统研究国家、省乡村人才政策和规划,充分借鉴全国各地优秀做法,聚焦我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会同市人才工作局在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求实求先,制定20条措施,起草了《武汉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并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首次建立了乡村人才振兴领域科教文卫农协同工作机制。二是首次出台农业农村领域专项人才项目。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出台《“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现代农业领域实施方案》,面向基层一线,突出成果和业绩导向,评选培育现代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市首个专项针对农业农村领域人才的人才项目。三是创新打通“土专家”职称评审渠道。会同市人社局出台《武汉市乡村农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壁垒,让有技术、能推广、带动好的“土专家”获评职称,并在职称待遇、项目申报上给予支持。四是奠定培育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印发《武汉市2022年“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工作推进方案》持续开展乡土人才培育,同时以我局名义印发《武汉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及示范基地申报认定工作方案》,有序开展培训示范基地认定,进一步提升乡土人才培育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已推荐第一批现代农业领域评审专家213名,对3234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信息建档,并纳入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遴选667名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作为首批乡村人才“头雁”入库,覆盖全市60个街(镇)481个行政村,连续4年组织动员优秀青年农民参加“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考报名,累计733人顺利通过招考入学,已经实现271个脱贫村全覆盖,评选了68名乡村农业技术高、中级职称的“土专家”,同时遴选了54家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满足乡村人才培育实训需求。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四链同构”,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壮大现代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等四大产业链。一是激活创新链。持续推进农创中心与湖北洪山实验室合作共建,支持分子育种、微生物农药创制、华中动物生物制品、农业生物DNA指纹鉴定等4个部级区域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示范推广“四新”30项、30万亩。加快汉南种业小镇建设,提升“武汉·中国种都”影响力。二是做强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打造1个市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三是提升价值链。新增“三品一标”30个,推广“江城百臻”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武汉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办好农民丰收节、农博会等特色展会,提升武汉农业品牌影响力。四是健全供应链。新改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30个,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打造1-2个农村电商营销中心,带动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网络销售,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50亿元。五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推进10个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3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65亿元。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