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勤代表:
感谢您多年来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乡村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产品加工工作坚持改革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措施逐步落实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武汉市农产品加工的基本情况
(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一是快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2985.33亿元,排在副省级城市前列,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5:1,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龙头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全市规上农产品企业已达到75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9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118家。我市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位列第4。二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交易额)过100亿元的企业有银丰实业、省粮油集团、白沙洲大市场3家,50-100亿元的企业有良品铺子、益海嘉里2家,30-50亿元的企业2家,10-30亿元的企业8家。三是在细分行业领域全国领先。全市在国内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农业企业12家,其中周黑鸭、良品铺子分别在香港联交所、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实现了我市农业企业在国内外主板上市零的突破。
(二)企业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市农产品加工类驰名商标现已发展到10家,即周黑鸭、仟吉、良品铺子、新农牛肉、福达坊小麻油、洪山菜薹、大桥鸡精、旭东瓜子、吉人食品、康地饲料。一批龙头企业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在全国或区域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良品铺子、周黑鸭分别在全国休闲卤制品行业、休闲零食行业均排名第二,良品铺子、益海嘉里、银丰连续入选“2019和2020武汉市企业100强”、仟吉等11家龙头企业入选“2020武汉制造业企业100强”。良品铺子入选“2020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
(三)龙头企业向高新领域迈进
随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如: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饲料酶制剂行业的龙头;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淀粉改性塑化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梁子湖水产从鱼中提取胶原蛋白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四)农产品加工聚集区逐渐形成
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其中产值过百亿元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以周黑鸭为龙头的水禽加工,以益海嘉里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以菱湖尚品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以武汉双汇为龙头的肉食加工,以蒙牛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以武汉正大为龙头的饲料加工等,逐步形成了东西湖走马岭、黄陂武湖、汉南湘洪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发展区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出集群化、现代化、区域化发展,实现了加工研发在武汉,原料基地在周边的发展趋势。
(五)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通过纵向延伸,逐步由原来单一的农产品加工,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开展全产业链经营;通过横向拓展,挖掘和激活农业多功能属性,形成了一批如周黑鸭、蒙牛、扬子江、小蜜蜂等文化体验馆、3D魔幻趣味馆、创意产业园;通过创新驱动,构建“互联网+”形态下的产业融合模式,一批优秀电商企业不断涌现,良品铺子、周黑鸭跻身淘宝、京东等平台食品类企业全国销售前十位。
二、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完善各项推进措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领导重视,政策给力。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鼓励工商资本积极投资农村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投资环境。2017年,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办法的通知》(武政规〔2017〕18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办〔2017〕78号);202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发展的实施意见》(武办发〔2021〕11号)。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了合力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大好氛围,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财政支持,加大投入。近几年,我市高度重视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2018年以来市级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到2.6亿元左右,其中:市财政安排农产品加工专项扶持资金达到近1.2亿元,支持了44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直接拉动社会投资30亿元以上;市级财政累计为500余家(次)农业经营主体贴息1.4亿元,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政府扶持资金发挥了巨大的使用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为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三)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龙头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联合合作,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工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技改项目,加快采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目前,武汉拥有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46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在提升产业上下功夫,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以加快构建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都市田园综合体为支撑,以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聚焦生物种业、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等主导产业,构建“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农业科创体系,打造区域性“农业硅谷”,做实做强农创中心。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10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力争“一年打基础,三年有新貌,五年见成效”。
(二)在发展主体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立足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准确把握产业定位,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整合各类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聚集,围绕四大重点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增强龙头带动力。坚持引进头部企业与培育本土企业“两条腿”走路。推进农业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解决产业链发展共性技术难题,推动先进农业技术。依托我市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招商引进等途径,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新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
(三)在做响品牌上下功夫,大力提升加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注重“两品一标”认证工作,真正把品牌培植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牌来抓。聚合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二品一标”。推动武汉农业品牌加快“走出去”,策划农业品牌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讲好农业品牌故事、打造特色农产品“伴手礼”,更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农耕文化等与农业品牌高度融合。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参加知名涉农展会,办好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等展会。
(四)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扶持方面,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投资、扩大产能、品牌建设、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其做大做强;在企业融资方面,通过农业企业融资应急基金为农业企业提供短期过渡资金,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在保障用地方面,落实好自然资源、发改、农业农村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及项目开展跟踪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五)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引导推广“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引导加工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原料要求,自建基地、领办合作社整合基地、签定订单带动基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让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增加收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