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国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培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工作的关心,您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培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非常赞同。
武汉市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聚焦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按照统筹规划、精准施训、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养,打造适应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急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武汉市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粮食稳产增效、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绿色生态发展、农业安全生产、农业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社会事业发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内容与专题,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分类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文化赋能、融资担保等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拓展渠道,主动对接“三农”工作。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农业工作,如:结合我市农村特色产业,加强特色富农产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助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根据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带动能力;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培训,提升农民的电商技术应用水平和产业管控能力,帮助农民拓宽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和销售渠道,让好产品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结合“十百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工程”、“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和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特色,为乡村振兴培育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调研,找准培训市场定位。与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和市人才局密切协作,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对我市各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需求进行摸底和对接,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方式进行调研,找准培训方向,明确培训目标,增强培训针对性,夯实培训效果,助推全市“三农”工作全面发展。
三、培育典型,扩大培训社会影响。准确把握培训整体工作部署,结合重要工作任务、培训动态、培训成绩和培训经验,及时挖掘培训典型,在相关媒体(网络、电视、报刊等)上大力宣传,进一步发挥培训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跟着培训典型学技能”,从而更加有效地在培训群体中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通过典型引路,现身说法,让学员“进门来学习、出门干事业”,打造“头雁”效应,力求做到“培训一人 带动一片 致富一方”。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办理政协委员建议提案为契机,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等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体系、创新方法、加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以三农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培养“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一是健全体系,优化人才培育环境。持续开展多种类型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开展技能人才和技能培训下乡,服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创新方法,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实际,根据各地主导产业、就业、创业需求以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增强针对性,注重新的理念、概念和模式,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三是更新观念,加强农业资源开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案例教学、生产现场教学实习和送教下乡、进村入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注重培训内容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突出实际、实用、实效。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