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23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2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07-15 14: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孙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长江江豚保护的建议”收悉,我局会同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武汉海事局、市交通运输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孙委员对我市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长江仅存的淡水鲸豚,其生存状况作为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显示器”,已经成为衡量长江水生态健康的晴雨表、检验长江大保护战略及禁渔成效的风向标。武汉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积极致力于长江江豚的保护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我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立健全长江江豚保护工作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江豚回归江城”长江江豚留在长江武汉段。2020年8月28日,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向市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推进实现江豚重返武汉江段的建议》,建议制定“江豚重返武汉”计划,让江豚重返并长期在城区江段栖息,也为未来市民和游客观赏江豚打下基础。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分管市领导组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务、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中科院水生所就“江豚回归武汉”计划开展全面调研,为进一步保护好长江江豚这个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武汉市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相关资料收集分析、长江江豚出没监视监测、长江全面禁捕工作、长江江豚栖息江段建设论证、相关技术运用、船舶航行限速试点、建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中心、推动成立民间长江江豚保护组织、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科普教育等十项重要任务。

二、“守住江豚微笑”建设江豚繁育保种中心。2022年,武汉市财政专项拨款450万元,由市农业农村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成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武汉鲸豚保护科教基地”,对白鱀豚馆的饲养设施进行了扩容,总水体达到2250立方米,使白鱀豚馆的饲养容量可以满足18头江豚的生活和繁殖。基于水体条件的升级,2022年底,在原有7头长江江豚的基础上,再次从湖北天鹅洲故道引入4头长江江豚。目前,白鱀豚馆共计饲养11头长江江豚,性别比例接近1:1(6头雄性和5头雌性),年龄结构合理,包括3头未成年个体,4头青年个体和4头成年个体。

三、“水陆立体监测”探索江豚预警救援机制。2020-2023年,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二桥和二七长江大桥之间的水域设置了一个水下声学监测点,启动了江豚声呐监测工作。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江豚种群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种群健康状况良好。农业农村局掌握了江豚的活动规律和生态需求,为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如通过监测大数据平台结合专家对长江江豚日常的运动情况研究,能够及时发现长江江豚因受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异常情况,进而在最短时间内开展救援工作。同时,依托武汉市渔政执法信息化监管平台高点摄像头,在《长江日报》建立了“江豚在线”直播平台,通过“长江江豚随手拍”、江豚在线慢直播等方式,多渠道向更多市民推介江豚畅游美景。

四、“十年禁捕利剑”阻断乱钓锚鱼伤害江豚。从2021年开始,武汉市围绕全市“1+6+4”(1中心城区区域,6个新城区,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区域,汇接159路高清监控并纳入武汉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监测平台,建成全市长江禁捕执法监管信息化“一张网”,实现24小时对禁捕水域偷捕乱钓锚鱼行为的自动监控、识别、报警。监测系统也可在识别江豚动态信息后,及时通过前端感知设备由监控中心发布信息,对潜在区域内的违法违规人员进行警示,防止非法垂钓、锚鱼行为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

五、“全民爱豚月”科普活动深耕江豚保护意识。全市相继开展了“全民爱豚月——爱江豚 护长江”“听他们讲江豚人工繁育的故事”“听说江里有头猪”等江豚保护科普宣讲,“跟长江小卫士一起去保护母亲河”等系列活动。桂建芳院士、邓子新院士科普工作室领衔举办“守住江豚的微笑”科普活动,吸引600多万人次线上观看。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携手13所幼儿园,成立“共护长江萌主”幼小联盟,让孩子们认识江豚、了解江豚,保护江豚、爱护长江。

六、“数字江豚”项目建设推动江豚“游”进市民生活。

“数字江豚”项目,是长江大保护生态公益事业与数字科技结合的全新尝试,依托数字技术,对江豚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全市先后召开“数字江豚”生态建设大会,发布“i江豚”小程序,成立“数字江豚”守护者联盟,致力营造以江豚为主题的数字经济“生态群落”。“数字江豚”IP先后“游进”《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023年全国两会,部分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将“数字江豚”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市打造了青山印象城、汉口武汉国际广场、武昌武商梦时代等江豚雕塑网红打卡点。一批以长江江豚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书画、摄影、海报、手机壁纸、表情包、数字江豚Logo等作品跃然纸上,全面提升市民在长江江豚保护中的参与度。

下一步,结合孙委员关于促进长江江豚保护的建议就全市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长江江豚自然环境保护。打造自然、畅通、宁静、清洁的长江。具体包括:1.进一步推动长江自然岸线恢复, 实施长江边滩、江心洲滩等河滩生境的保护和恢复工程, 维护其生态结构和功能, 保护“自然长江”; 2.在现有条件下, 对一些被阻隔的湖泊、支流的闸口调控机制进行研究, 综合多方面因素, 优先考虑生态连通性, 最大限度推动长江的江湖连通, 恢复“畅通长江”;3.加大力度巩固现有成果, 进一步加强对长江的排污管控, 保持“清洁长江”;4.针对航运带来的水下噪音污染, 研发船舶发动机降噪技术、江豚警示驱离技术, 科学规划航道, 制定保护区和关键栖息地通航避让规则, 尽可能减少航运对江豚的干扰, 创建“宁静长江”。

(二)研发长江江豚保护的科研技术。继续支持科研技术在江豚物种演化、声呐特征、生态适应、遗传多样性和濒危机理等基础科学研究中的深度融合运用,提升人工繁育技术和成效,推动规模化野化放归,加快自然种群恢复。同时,推动运用5G、声呐定位、声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长江江豚全天候、全时段、全流域监测,建立长江江豚种群监测数据平台和分析系统,提升长江江豚保护的数字化水平,助力长江大保护。

(三)建设长江江豚保护数字场景。依托数字技术,提高长江江豚的社会属性,对长江流域江豚重要栖息地、重要观测点等进行数字建模,建设长江江豚线上观测平台,实景实时观豚。加强基于江豚特性的信标技术研发,以人工饲养江豚为突破,逐步扩大到迁地保护区的野生种群,实现长江江豚个体的精准跟踪和全时展示,推动长江江豚“云养”项目,推动江豚“汉宝”“小久久”“淘淘”等实现线上话题联动,让长江江豚成为新的数字流量密码。

(四)打造长江江豚保护的线上线下平台。探索实践江豚“数字孪生”,开展“数字江豚”线上平台的研发、推广工作,优化平台内容、丰富线上资源,拓展长江江豚在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内容。同时,推动长江江豚在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延伸,实现生态江豚、文化江豚和经济江豚的融合共促。争取以武汉为中心建立“数字江豚”研发交流中心,健全江豚保护跨区域资源的整合、共享机制,举办“数字江豚”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建设海外传播舆论阵地,构建线上线下的江豚保护国际朋友圈,打造长江江豚国际化的对话端口。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5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