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农业界别:
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王玉珍局长任组长,丁朝辉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班负责该提案的办理工作。经与相关会办单位共同协商,并报请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我局印发了《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04号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方案》,切实将工作认识、工作部署、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工作落实进一步细化。3个月以来,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地方金融局等单位积极沟通、加强协作,围绕办理内容,结合自身职责,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办理进程,狠抓工作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引强扶优,推进龙头企业量质双升
一是推动规模化发展。我市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效动态监测和培育认定制度,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76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118家。销售收入100亿级企业达到5家,10亿级企业24家,农业企业挂牌上市达到12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到270亿元。创建了洪山菜苔产业联合体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4个,在全省排名第一。202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6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66:1,位居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前列。
二是推进标准化打造。近年来,我市强化示范引领,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推进种养殖全过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全覆盖。2022年共有15项农业地方标准获批立项,位居全市所有行业地方标准立项数的前列。2023年,组织申报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4项,农业类标准获得武汉市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获奖总数占市级地方标准颁奖总数的70%。今年上半年,新列入14项制定计划,督促指导各区积极确定市级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主体20个。到目前为止,全市种植、水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10个。
三是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我市不断加强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分子育种、微生物农药、动物生物制品、生物DNA指纹鉴定等4个农业农村部华中区域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项目,7家企业获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湖北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湖北省粮油作物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可用于大型动物生物安全三级防护的实验室;近年来,我市在农业领域实施科技重大攻关,开展武汉市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及新品种培育和非洲猪瘟新型疫苗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水稻、生猪、淡水鱼、油菜、蔬菜等方向育种攻关以及非洲猪瘟病毒的入侵和复制机制、蛋白结构和功能解析及疫苗抗原高效表达与纯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源头保障;先后举办武汉种业博览会、“江城优米”品鉴会等活动,支持“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中试推广与产业化开发”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华夏香丝”“95优1号”“中油杂39”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5500万亩。
二、塑造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市场影响
一是做强区域公共品牌。2021年,我市制定出台《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创建了全品类、全产业链、全区域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截至2023年底,共有81家企业、84个产品品类,94个企业品牌入选“江城百臻”品牌目录。“江城百臻”品牌建设基础日趋稳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品牌影响力指数达529.79,在全国65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中位列165位,被评为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入选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典范TOP100,品牌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江城百臻”品牌建设工作锚定以供应链建设为抓手,聚焦于销量巩固品牌,品牌驱动销量,优化认定标准,统一包装标识,实现信息追溯,开展品牌评估。同时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品牌培训,开拓线上渠道,拓展线下渠道,并扩大“江城百臻”品牌传播声量,高频推广推介,高效展示展销。
二是打造企业核心品牌。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奖励,培育了仟吉、新农牛肉、福达坊小麻油、洪山菜薹、吉人食品等8个“中国驰名商标”。同时,一批龙头企业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良品铺子、周黑鸭分别在全国休闲零食行业、卤制品行业排名第二,湖北银丰连续入选2022和2023“武汉市企业100强”,旭东食品等9家龙头企业入选“2023武汉制造业企业100强”,极大提升了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夯实产业优势集群。我市坚持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理念,先后出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办法、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从新建投资、扩大产能、企业融资、品牌建设、企业上市、保障用地和降低成本等多个方面支持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培育发展了以精武人家为龙头的水禽加工,以益海嘉里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以正大水产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以菱湖尚品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以武汉双汇为龙头的肉食加工,以蒙牛、光明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东西湖走马岭、汉南湘洪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发展区域,培育出了武汉扬子江食品、武汉银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银鹏汉棉)、武汉市汪玉霞食品、国药集团中联药业、黄鹤楼酒业、旧街城楼寨茶厂、大兴蜂业等7个中华、省、市“老字号”企业。
三、加大要素供给,强化龙头企业发展保障
一是强化企业发展用地支持。我市积极探索实践,在推进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实施点状用地政策。2021、2022 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探索推进点状供地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支持点状用地和合规设施农业用地项目落地落实”。2022年,我市出台《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从发挥规划引领、规范用地管理、完善用地支持政策等方面明确了点状用地实施路径。同时,多次开展市级点状用地培训会,全方位宣传政策,累计培训约300人次。各区建立了点状用地供应与项目区内其他土地经营权流转联动机制,为点状用地项目预留发展空间,引导项目精准落地。全市有序开展乡村振兴项目规划选址准入、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项目,有效支撑保障了东西湖区鑫三江,江夏区未来家园,蔡甸区香草花田、花博汇,黄陂区木兰花乡、花乡茶谷,汉南区兰岛等乡村振兴项目点状用地需求,土地出让起始价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的70%。
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各涉农区整合各种政策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集中,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主动对接企业精准招商。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招商引资项目签约71个,签约金额520亿元,其中预制菜类项目16个,签约金额138亿元,农产品深加工类9个,签约金额21亿元,三产融合类17个,签约金额26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落地项目40个。恒兴集团预制菜产业园、方氏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肉制品深加工基地、益海嘉里中央厨房项目、厨之道食品研发生产基地等重点预制菜项目有序推进中;东西湖区益海嘉里中央厨房、牛初乳生产基地(总部经济)建设等预制菜项目开工在建;佳兴裕顺肉牛繁育基地、饲料鳜养殖繁育基地、正炎1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湖北长吻鮠(长江鮰鱼)文化体验中心、中科瑞渔循环水工厂化海鲜陆养等农业智慧养殖项目已建成投产。
四、探索金融创新,扩大龙头企业金融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15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意见》后,我市先后推出了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农业企业融资应急基金、“武农贷”、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及贷款贴息等一系列金融支农产品,有效缓解了龙头企业融资难题,稳定了企业发展态势,推进了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市财政出资3亿元设立了“武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我市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引导基金设立4支子资金,认缴出资19350万元,市级出资15350万元,引入社会资本63100万元,基金规模合计82450万元,引导放大倍数为4.26;在财政收支压力凸显情况下,2024年市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较2023年增加6.02%,重点支持“菜篮子”工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农产品加工与加工园建设等重要工作,切实保障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稳定发展环境。
二是科学规划融资决策。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在汉金融机构全力加大三农金融服务供给,聚焦县域特色产业、生态绿色产业、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旅游等领域,以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引导银行机构推出“裕农信用贷”“农产品经销贷”“柑橘经销贷”“龙虾经销贷”“正大饲料贷”“正大循环贷”等涉农信贷产品,满足农业龙头企业个性化经营需求,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截至今年一季度,武汉市涉农贷款余额3872.67亿元,同比增幅4.12%。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以生猪为代表的活体畜禽抵押贷款业务,出台了《武汉市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操作指引》,打造政府、银行、担保、保险联动支持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农模式。另外,我市还引导“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担保费率至1%及以下。2024年一季度,武汉市“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办理小微、“三农”等市场主体融资担保业务3623笔,担保贷款金额 46.03亿元,同比增长40.63%。
五、着力平台搭建,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搭建政企交流平台。为落实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我市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指导和跟踪服务机制,对涉农种养殖、加工、流通、休闲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名录库,实施精准培育;健全完善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机制,梯度培育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级联创,持续壮大队伍、优化结构;加大龙头企业走访频次,主动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真实情况、面临困难问题,及时回应企业的关切和诉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帮助企业应享尽享各种政策。
二是搭建科企交流平台。我市先后出台了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支持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若干政策。支持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开创性开展“农创芯动力”企业创新发展沙龙和“农创荟”高校院所对接活动,先后举办“基因编辑”“一带一路”“数字农业”专场和“农创荟”首场走进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活动,加速农业科技人才的汇聚,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华夏香丝”大米荣获全国金奖,科前生物在细分领域排名全国第三,免疫猪用生物制品全国第一,回盛生物建成全国产能第一的两条生产线,新华扬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添加剂企业,饲料添加剂市场占有率达到25%。农创中心云集了12位农业领域院士、12个国字号实验室、400余位行业专家、800家农业高科技企业,获批4个部级公共研发平台,产值规模与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我市积极开展乡村农业技术职称评审,实施“武汉英才”计划, 2023年底已认定现代农业行业领域人才50名、产业领军人才5名,给予市级人才待遇;评审产生131名乡村农业技术中、高级职称“土专家”,给予同级别专业技术人才待遇。截至目前,全市涉农领域已汇聚了13个院士团队、11名武汉市“黄鹤英才”、100余位“3551”光谷人才以及上千名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智力高地成效显著。
三是搭建园区发展平台。我市已创建了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1+5”(1个市级+5个区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发展格局。市级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黄陂区委主要领导任副组长,18个相关市直部门、国企等为成员单位的市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领导小组。黄陂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常驻现场办公,设立区级国资平台木兰农投公司,负责加工园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一期)总投资约21亿元,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筹措,包括发行专项债10亿元、市级补助1亿元、贷款10亿元。目前,已发行专项债1亿元,市级补助1亿元已到位,已与湖北银行初步达成合作授信10亿元。目前,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核心区已累计完成948亩用地储备,年内预计将达到1200亩。已落地在建项目10个,已签约拟建项目7个,正在洽谈项目28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五个方面,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一是综合施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土地供给、园区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给予倾斜。二是立足优势,进一步加强链主培育。打造高水平“1+5”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引进一批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引强扶壮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三是优化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四是持续发力,进一步育强农业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挖掘企业文化,用好“江城百臻”区域公用品牌。五是健全机制,进一步加强联农带农。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自建基地、领办合作社整合基地、签定订单带动基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2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