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第20250055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第2025005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08 10:3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民进武汉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以乡村产业发展支撑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委金融办认真学习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武汉市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村美民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规划为引领,绘就和美乡村新蓝图

2022年,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出台《武汉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明确“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产村协同发展的思路,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类型、发展策略、空间布局等内容”。截止2024年底,已指导各区按需编制规划90余项,并启动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针对性地解决村集体发展、产业发展空间、历史文化保护等需求,打造个性化的美丽乡村。2024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同年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指南(试行)》,明确规定和美乡村项目必须符合村庄布局规划,为规划长期保留居民点(含保留型和扩新型自然湾)。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要科学谋划项目布局,筑牢和美乡村建设基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努力实现生产生活区域区分科学,功能布局合理。

二、以产业为根基,夯实和美乡村硬实力

一是筑牢和美乡村产业根基。在和美乡村项目申报中必须有一定的产业支撑,有新型经营主体,落实建后管护机制,形成农民稳定的增收来源。二是大力扶持乡村休闲游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老区优先、巩固成果”的原则,对符合《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发展奖补办法(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条件的乡村休闲游主体,给予政策扶持。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切实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三、以联农为纽带,健全利益共享新机制

一是以政策引领构建企业与农户利益共同体。将联农带农纳入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市级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农产品加工补贴等政策文件,引导企业通过自营或合作模式建设原料基地、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购或销售本地农产品、为农民提供稳定就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共同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元化联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深化联合体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集群中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连接、拓宽集群辐射带动农户的增收渠道。推荐省级龙头企业创建的联合体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健康稳定发展。从订单收购、流转土地、土地入股、固定性用工、季节性用工、捐赠帮扶、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帮扶带动,建立长效经营模式和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帮扶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在增加家庭经营收入的同时,获得交易量返还和按股分红的收入;引导无经营能力的农户通过土地出租、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得租金和股金分红收入,通过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引导家庭农场在用工和经营上带动农户。

四、以保障为支撑,筑牢乡村建设强后盾

一是点状用地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2022年,出台《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模式。围绕科创农业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定制金融方案,全面满足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各环节融资需求,武汉农商行创新推出“农科快贷”金融产品,引入“省科担”担保费率优惠政策,形成“三农+科技+金融+担保”的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农业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发挥政策性担保作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引导“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四是打造特色保险模式持续优化金融供给。引导保险机构根据我市农业产业风险保险需求,开发因地制宜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

五、下一步打算

感谢贵委对我市以乡村产业发展支撑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对贵委提的建议,我们将结合实际工作,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理念,组建由城乡规划师、农业专家、乡土人才构成的顾问团队,指导各区依据区位条件、资源特色、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各区精准优化村乡镇体系和村庄布局,重点保障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合理分区。统筹用好点状用地、存量土地、自然资源组合供应等系列政策,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为特色民宿、农产品加工园区等乡村产业项目提供灵活用地保障,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二是构建多元乡村产业体系。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打造优质稻米、特色果蔬、生态养殖等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开发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延长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乡村。深度挖掘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休闲游、民俗体验、研学旅行等业态发展,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为和美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农业职业院校、乡村振兴学院的专业资源,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立“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基层农技人员等不同群体,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培养计划。积极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四是统筹要素资源整合利用。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先建后补”,支持新一轮和美乡村项目建设。锚定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目标,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优化担保流程,切实减轻农业企业融资成本。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0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