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霞、王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做强做大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建议》(第20250189号)收悉。经市农业农村局统筹,会同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认真研究,结合我市种业发展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及成效
我市高度重视种业振兴,通过财政引导、金融创新、基金赋能等多措并举支持种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
(一)强化财政精准投入。全市设立“武汉·中国种都”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6000万元,支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种业企业开展平台建设、制种基地建设及品种推广等,2024年度支持开展种子自主研发品种奖补企业27家,实施种子检验加工能力提升项目16个,扶持农作物本地制种企业15个。针对种业企业用于产业化发展的贷款,给予其不超过贷款实付利息50%的补贴,2024年度,对国英种业、楚为生物、鄂科华泰等7家种业企业给予合计236万余元的贷款贴息,全力支持种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在2023-2025年期间,市财政对蔬菜制种的保费给予25%、区级按照不低于市级标准进行补贴,使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风险保障,增强种业抗风险能力。引导银行单列种业信贷计划,针对种业龙头企业轻资产、无有效抵押物问题,灵活运用“楚银贷”“科技融”等特色金融产品,盘活企业“资产”变“资本”,先后支持国英种业、楚创高科农业等重点种业龙头企业完成技术升级。
(三)发挥基金杠杆作用。为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我市种业领域,由武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出资6000万元设立的武汉现代农业产业科创子基金,撬动社会资金24000万元,先后完成了30余家拟投企业的入库调查,开展了双绿源、禾大科技、伯远生物、未米科技等4家企业共计4500万元的创业投资,有力地支持了种业企业的创新创业、兼并重组和规模化发展,
二、下步工作方向
(一)拓宽种业融资渠道。发挥武汉现代农业产业科创子基金的作用,一方面做好企业实地调研,选择高成长性企业,鼓励研发;另一方面利用农科创子基金的国资背景,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加大投入。做好潜力种业企业上市的辅导和培育工作,组织市种子协会及相关企业,就上市面临的相关政策制约问题开展调研,邀请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专家现场指导,梳理问题,探讨对策。鼓励种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推动科创型企业债券发行,落实现行政策条件下对企业的奖励补贴。
(二)丰富种业金融产品。根据种业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实现金融、种业行业产业链良好融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领域,以风险投资基金等服务模式满足种子公司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为种业企业发展提供支持,通过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方式为种业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
(三)搭建种业投融资平台。以武汉农创中心科创供应链现代农业服务驿站为重要载体,建构“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平台,将政府、金融、中介、科研等服务机构与种子企业连接在一起,打造集投融资、孵化、风险识别等功能为一体数字网络平台,及时将种业企业新品种、信用、产权交易等行业发展情况发布在平台上,实现政策、产业、创新、资金等各个领域相互融合。通过平台将种业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转化-交易-推广”全产业链的建构,助力种业企业投融资。
(四)健全种业支持保障体系。建立与种业企业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发布政府有关种业产业政策、市场信息等,为种业行业市场价值提升提供支持;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对种子公司的创新成果进行科学估值,以此体现种子公司的创新价值,为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全面提升种子企业自身“造血”能力,支持种业企业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感谢您对武汉种业发展的深度关切!我们将持续强化对种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政策落地,全力打造种业振兴“武汉样板”。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5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