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336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33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21 16:09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成为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与建议。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近年来在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年安排预算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年以来,在省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我局共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3个,总建设面积67.84万亩,另有2024年在建项目6.7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共在全国农田建设监测平台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项目327个,总建设规模243.02万亩,占全市现状耕地面积比例约为68%。

(二)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5%,比2020年提高6.7个百分点。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果菜茶、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的机械化生产呈现全面推进之势。试点推进2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农事服务从产中的耕种管收,向产前的农资集中采购,及产后的农产品烘干、初加工、销售服务等扩展延伸,“接二连三”成效明显。

(三)设施大棚

截至2023年底,武汉市各类蔬菜设施大棚总面积12.87万亩。2024年《武汉蔬菜设施大棚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积极推进新建2万亩蔬菜设施大棚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多个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设施大棚项目落地生根,为我市“菜篮子”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相关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加大市级支农专项支持。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进一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求,2021年起我市提高新建类项目亩均最低投资标准,市政府列支专项资金,按照亩均1000元的标准对各区进行补助,有效缓解了各区资金配套压力,推动了基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今年出台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奖补办法,因地制宜、不设上限,市级按照区级实际投入的60%予以奖补,继续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农户及合作社进行农机购置,根据《武汉市2023-2025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方案》,对于省市叠加补贴或单独市补的机具,补贴额最高不超过该产品售价的50%,在不超过市级规定的各品目补贴上限比例的情况下,各区农机购置补贴领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品目执行补贴比例。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推动我市设施农业发展,2023年我市积极申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储备项目,多个项目获批。提升了我市设施农业建设水平。2024年申请到中央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又一助力。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机报废更新和农业设备设施更新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农机设备更新,明确淘汰标准,加快农业设备设施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满足市场新需求。

(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全局一盘棋,离不开统筹谋划和布局。

一是合理布局。东西湖区种植业发展较快,在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及创新引领基地遴选工作中,东西湖区积极申报并获批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在新一轮的蔬菜设施大棚建设中,2024-2025年计划全市新建蔬菜设施大棚2万亩,其中东西湖区约7000亩,占比约35%。

二是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布局“北斗+”“数据+”“AI+”三大前沿方向,着力发展大田种植、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个领域的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服务水平、农机科技水平、农机安全水平、农机基础设施水平。为提升农机智能水平,进一步鼓励引导购机者安装北斗农机智能终端,《方案》提高了北斗农机智能终端的省市叠加补贴比例上限。

三是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加快精量播种、精准施药、定位施肥、畜禽粪污处理、秸秆还田等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农业绿色生产机具稳定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6946台,植保无人机和喷杆喷雾机1636台,秸秆粉碎还田机2015台,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绿色发展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管护

2020年,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指导意见,明确主体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各地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拓宽管护经费来源。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筹措工作。同时要加快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目前我市每年安排运行维护经费,不断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工作的监督,督促负责运行维护的单位和个人切实履行运行维护责任,保证水源工程、输水渠(管)道、建筑物和设备设施完好,能够安全良性运行,正常发挥效益。

三、下步计划

(一)加大投入补助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现有相关项目资金,实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请地方政府债券,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领作用。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设施农业特点设立专属金融产品,扩大温室大棚、大型农机等依法合规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用好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积极投保农机综合保险、设施大棚等,保障农户收益。三是精准投入。对江夏、黄陂、新洲、蔡甸、汉南、东西湖、长江新区以及部分涉农主城区,根据区域特点进行资源倾斜,发挥各区资源优势,实现精准投入。

(二)智慧化升级改造。

以争取部、省政策为重点,市级扶持为补充,聚焦“十五五”农业生产新需求、科技新动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前沿技术融合渗透与创新应用,系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指导和支持我市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申报生产装备创制与应用等课题、项目。在部省支持内容之外,选取一批符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契合武汉农业特色的项目,扶持相关技术的研发、落地应用和推广。

(三)优化全周期管护机制

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指导意见》,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维修养护经费足额供给,充分调动受益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运行维护的积极性,确保管护责任落实到位;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不同农田水利工程类型,科学制定管护标准,积极探索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管护模式,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水平。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7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