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648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64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21 16:13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刘华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关注与建议。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果

在全市各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设施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涵盖了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等多个领域。设施园艺作物种类日益丰富,除蔬菜外,花卉、瓜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设施种植业

截至2023年底,武汉市各类蔬菜设施大棚总面积12.87万亩。2024年《武汉蔬菜设施大棚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积极推进新建2万亩蔬菜设施大棚的目标。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多个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设施大棚项目落地生根,为我市“菜篮子”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市东西湖区作为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土地资源整合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调配,为设施农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用地保障。柏泉600亩连栋温室项目、西湖大农仓1830亩单栋钢架大棚项目等重大项目均成功落地,建成了现代化的蔬菜设施大棚,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蔬菜的高效生产和周年供应。

(二)设施畜牧业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畜牧业智能化建设,十四五期间,累计拨付奖补资金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55亿元,建成数字化生猪养殖场20个,实现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精准监测畜禽养殖投入品和产出品数量,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探索出一条高品质、标准化、数字化生猪产业绿色发展之路,数字畜牧业武汉样本在全省推广。

东西湖区现有规模化智能化养殖场3家,分别为武汉光明生态示范奶牛场有限公司,武汉丰美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武汉三益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武汉丰美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建有数字云管理系统,生产、饲料、环控及监控数据对接统一平台,实现养殖档案云端化,生产数据实时可查,数据分析结果准确。武汉光明奶牛场有完备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条件,拥有饲料检测室、抗生素残留实验室、鲜奶理化实验室等,2022年获评“现代奶业评价定级S级奶牛场”。

(三)设施渔业

围绕高效设施渔业发展,通过政策带动、引领示范和技术推广,全面推动高效设施渔业的发展。安排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池塘流道、池塘圈养、陆基圈养、集装箱循环水和工厂化循环水等高效设施渔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高效设施渔业发展规模达到45万立方米,全市渔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持续安排东西湖区高效设施渔业项目市级奖补资金,有效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的深度融合。

二、相关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关于用地保障。2022年我市出台《武汉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明确提出统筹布局种植设施、畜禽养殖设施和水产养殖设施,以及乡村道路等各类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并落实具体的类型、边界、规模。截至2024年底,已指导各区按需编制村庄规划90余项,针对性地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选址等问题,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同时,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设施农用地的清理和盘活力度。鼓励利用废弃厂房、闲置养殖场等存量设施农用地发展设施农业。

在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及创新引领基地遴选工作中,我市东西湖区积极申报并获批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通过梳理典型范例,推动构建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引领带动我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二是关于资金保障。除市、区财政支农资金外,注重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2023年我市积极申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储备项目,多个项目获批。同时每年安排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支持我市现代设施渔业发展。

资金投入上,市区两级财政对东西湖区设施农业项目给予了一定倾斜。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了多家企业和合作社在东西湖区投资建设设施农业项目。

(二)强化金融扶持

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3年粮油生产保障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3〕4号)要求,2023年全国范围启动了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奖补试点,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省农业农村厅 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24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鄂农函〔2024〕159号),申报要求中明确了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具体项目类别。

根据《武汉市2023-2025年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和《市农业农村局 市财政局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若干措施的通知》,我市对设施农业中的钢架大棚和薄膜开设险种,保险金额采用固定金额分档模式(钢架大棚3个档次,薄膜2个档次)进行投保,有效降低设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损失。

关于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由省厅确定补贴机具种类范围、补贴标准等,我市鼓励设施农业业主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将符合条件的建设内容纳入项目支持范围。

(三)强化关键性核心技术创新供给

一是注重技术研发。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等涉农高校院所和企业实施应用基础研究和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种养殖、作物表型组学设备等设施农业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武汉市生物育种和非洲猪瘟新型疫苗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强化湖北洪山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水稻、淡水鱼、油菜、蔬菜、生猪等关键技术攻关及新品种培育。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接高校院所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及智能育种装备设施农业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鼓励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市级企业研发中心,为我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是建设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制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市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在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及创新引领基地遴选工作中,东西湖区积极申报并获批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目前,东西湖区已建成多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强化现代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一是培育全产业链体系。2025年年初,制定《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5年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的通知》(武农办〔2025〕6号),文件要求以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品牌化为导向,按照“资源依托、布局优化、协同推进、联农带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学谋划产业空间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要素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体系,具体包括优质大米产业链、特色蔬菜产业链、优势玉米产业链、休闲草莓产业链、名优渔业产业链、绿色畜禽产业链等。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设施农业技术、供应、生产等服务体系建设。在东西湖区,建立了设施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完善农资供应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产品保鲜和运输能力,解决农产品错峰销售,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

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设施作物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交易和流通能力。在东西湖区,配备了先进的交易设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成为全市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同时,积极发展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五)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接续推进“科技助力经济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农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加强科技特派员在高效灌溉、智能化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应用与推广。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针对东西湖区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定制化开设蔬菜种植技术、设施设备操作与维护、智能化管理等培训课程。近年来,累计培训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5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在东西湖区,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场地租赁补贴等支持。同时,建设了设施农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下步计划

(一)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组织各区推进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因地制宜、按需编制村庄规划,优化村镇体系和村庄布局。二是指导各区用好政策组合拳,统筹用好点状用地、存量土地、自然资源组合供应等系列政策,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三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动态监测与监管,鼓励利用闲置厂房、设施农用地,盘活存量设施农用地资源。

(二)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对设施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加强技术指导。组建专家指导组,实施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设施农业集成配套技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设施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制定设施农业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按标生产。

(三)强化产销衔接。

一是完善市场体系。依托四季美农贸市场、白沙洲农贸市场等批发市场和集散市场,提高设施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水平。二是发展农村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下沉农村市场,促进设施农产品顺畅销售。三是拓宽销售渠道。用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网络购物节等平台,将“江城百臻”品牌产品售卖全国。

(四)强化投入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实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奖补,鼓励符合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请地方政府债券,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领作用。二是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设施农业特点设立专属金融产品,扩大温室大棚、畜禽活体、大型农机等依法合规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用好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积极投保,保障农户收益。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7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