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国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过硬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议》收悉。该建议紧扣市委“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战略目标,聚焦我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关键短板,问题分析精准深入,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市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支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府主导补充力量”有关建议
您指出的服务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切中要害。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立市、区、街(乡)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129个,选聘了农业技术指导员200余人,服务农业科技示范主体近千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9个、推广应用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53项。下步,开展全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现状与需求调研,分专业指导各区有针对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补充,指导各区结合实际,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各区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农业大学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农技站所,促进推广队伍结构优化。
二、关于“赋能部门灵活机制”有关建议
您提出的机制不活、激励不足问题非常关键。2024年度,全市结合实际突破“四唯”壁垒,突出成果导向,全市评选产生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现代农业领域人才68名,举办“武汉农匠”农民技能大赛评比产生农业生产技能人才48名,通过发放人才卡、举办高级研修班等方式,从交通出行、培训学习、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基层农技人员成长。下步,持续实施好武汉英才评选及乡村农业技术职称评审,激励基层农技骨干扎根一线。鼓励支持农技站所中、青年农技人员承担农业科研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和评审,并将研究成果作为职务、职称晋升依据,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关于“各方助力全域覆盖”有关建议
您提出的多元主体参与、网格化服务模式是解决力量不足、覆盖不广的有效途径非常具有针对性。当前,全市构建了体系内推广服务为主干,其它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力量为助力的农技到户体系,傅廷栋、邓秀新、陈焕春、桂建芳、王汉中等一批院士,常年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我市农业发展。2024年全市共开展培训50余次,现场会10余场,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累计派出专家和农技人员下乡指导400人次。下步,将探索构建“基地—示范户—农户”服务链,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组织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以及技物结合等服务。纵深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更多高素质青年人才下沉基层技术指导、难题攻关和培训授课,有效提升基层农技服务质效。
四、关于“数字赋能提升效率”有关建议
您提出的数字化手段是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效率的关键方向。2024年度,市区农技专家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农技推广APP小程序对农业主体开展线上服务,以线上服务+线下指导为一体,截至目前,市、区、乡、村四级农技专家上线服务1000余人次,上报农业情况4万余条,网上回答群众提问11万余条,实现了农技指导24小时全天候、跨时空高效服务,便捷、有效的服务方式得到群众认可。下步,结合全市智慧农业建设,整合土壤墒情、气象、植保、市场等多源数据,为基层农技人员精准指导农业生产、优化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撑,方便农技人员实时上传服务记录、解答农户咨询、发布技术信息、进行远程诊断,有力提升数字助力基层农技推广效能。
我们将把您的宝贵建议全面融入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关工作,针对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优化政策措施,释放科技推广服务的活力,持续建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主阵地,全面助力粮食安全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贡献力量。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深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21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