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武汉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窗口方面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窗口对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及城市形象提升等具有多重意义。长江新区凭借长江经济带核心区位、丰富科研资源、优良生态基底与政策支持,加快打造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成果辐射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窗口,既能破解传统农业面临的效率与竞争力难题,也能为全市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推动武汉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一、高起点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我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出台多个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布局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国家农创中心,聚集院士团队和创新平台,催生众多标志性成果;实施种养基地设施化提速行动,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产品加工园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江城百臻”品牌建设,培育品牌目录集群;优化现代都市农业空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根据2025年4月1日批复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新区外环线以北区域是黄陂中部粮棉油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武汉长江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现代农业是长江新区“132”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培育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稳步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创产业中心建设,加速农业数字化进程,打响长江新区农业品牌。
一是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聘请专业团队,开展“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通过多轮修改、专家论证,进一步明确长江新区“4+3”农业产业体系(巩固渔菜稻果基础产业,培育农康旅融合、淡水鱼全产业链、未来食品支柱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资源普查,正在开展深度调研,稳步推进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二是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科技赋能。举办“武创荟”长江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专场对接活动,搭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流、转移转化平台,支持多家企业与高校合作,助力企业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引进龙头企业,为新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以来,先后与山东鲁花集团、未米生物科技、湖北富邦科技、良之隆公司、中国多肽健康产业园等企业单位,就农产品种植、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洽谈合作,已与山东鲁花集团就高油酸花生合作种植达成合作,组织种植大户订单种植面积800亩;与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高蛋白玉米种植达成合作,计划播种5700亩,目前已完成6000亩,其中,共建高蛋白玉米中试基地700亩。探索走出一条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二、用好惠农政策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一是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2024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9982.79万元,推进项目20余个,涉及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农业产业链扶持、水产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2025年以来,已争取上级资金2275万元,主要包括农机购置补贴、中央和省级农业政策性保险、市级生态种植补贴等。本年度上级资金正陆续下达,主要涉及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和美乡村、乡村富民产业项目、市级农业政策性保险、设施农业建设等,资金预计超过1.5亿元。此外,组织六指街道、大潭办事处收集梳理市政基础设施相关建设需求,正在策划谋划政策性资金项目。近期,组织相关街道和企业,谋划申报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长江新区革命老区乡村特色富民产业项目,目前已争取项目3个,总投资规模约2.26亿元。
二是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在建的3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共计1.5万亩)建设,其中1个项目即将完工,另外2个项目已完成工程进度70%。积极谋划新一轮高标准农田项目,申报纳入市级储备库项目10个、涉及面积8万亩;已争取2025年新建建设指标1万亩。在六指、大潭布局粮食烘干中心2个,目前已完成建设,进一步补齐粮食短板。争取市级设施蔬菜大棚建设资金1000万元,谋划新增蔬菜大棚333亩,已开工建设200亩,建成100余亩。成功申报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1个,争取奖补资金7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长江新区综合农事服务空白。
三是全力做好重点项目储备。结合“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编制,围绕“稳粮保供、产业升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四大主线,系统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升级改造、和美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规模16.55亿元。计划争取省级以上项目不少于4个,市级项目不少于8个。研究制定《长江新区对标“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方案》,明确2024-2026年三年行动计划,梳理了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五张清单。
四是务实举措培育乡村人才。组织各街道赴江浙地区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组织村干部、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参加高素质农民(品牌农业)、乡村实用人才等培训。推荐省级“头雁”7名、乡村CEO试点培育7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1人,积极推荐武汉英才现代农业领域人才。突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建设,指导靠山小镇成功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支持12家农业企业成功申报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名专家学者申报市科技特派员,多措并举为乡村振兴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三、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成立“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长江新区分中心”,逐步构建区、街、村三级网络体系。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公开交易,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避免暗箱操作,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在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系统挂牌交易140笔,涉及金额约2266.41万元。
二是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闲置资源。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共成功入市大潭办事处2宗商服用地(农文旅产业配套设施),用地面积20.84亩。在入市试点实践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工作经验。全面摸底,因地制宜指导各街道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截至目前盘活利用92宗(其中自营30宗、出租47宗、合作入股15宗),吸纳就业149人,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约24万,为农民创收约73万元。
三是探索“管委会+投资公司+社会资本”运营模式。积极推动招商合作,就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推动环武湖农文旅项目落地、实施大水面养殖“两万”工程、推进高标农田建运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洽谈,旨在更好地统筹资源、凝聚合力,系统推进长江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的有关部署,细化编制我市“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立足长江新区区位优势和水产、蔬菜种养、农产品加工贸易等产业发展基础,强化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长江新区打造武汉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窗口。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8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