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超大城市,拥有强大的科教人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要素资源优势,武汉农业农村发展完全有以城带乡的条件和优势,以大城市带动大乡村,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您的建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建议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健全市、区、街(乡)三级服务体系,设7个涉农区(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蔡甸区、青山区、武汉经开区、长江新区)分中心及街道服务站;优化平台,打造数字化交易系统,开发“武农交”微信小程序和金融模块,实现业务流、数据流、资金流全流程监管,为各类进场交易产权项目提供便捷快速金融服务;出台《武汉市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和集体资金采购管理办法》《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交易规则》等,规范交易流程,扩展交易品种;同时,加强风控,建内控制度,防金融风险;整合平台数据,对农村集体“三资”全面监管,推动惠农政策、集体“三资”、产权交易和农村闲置资源的实时查询,助力农村集体“三资”阳光交易。2024年,武汉农交所共办理各类农村产权交易金额超8亿元。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土地管理。2025年印发了《武汉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审批管理工作指引》,规范我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2023年3月,我市蔡甸区成功申报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区。积极探索就地入市、调整入市等多元模式,从入市程序、市场交易规则、服务监督和收益分配等多方面构建和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三)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健全社保制度体系。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完善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推动养老保险二、三支柱建设。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保的户籍限制,鼓励农村居民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二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先后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进行了14次调整,由最初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347元,是制度建立时的6倍。逐步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将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从最初45元和60元2个档次,提高到目前的45元至402元6个档次。落实困难群体社保帮扶政策,持续为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拓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渠道,鼓励村集体和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2024年,3个试点村为396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补助3.96万元。
(四)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印发了《武汉市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行动方案(2024—2026年)》,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以基层为重点”工作方针,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提升街道(乡镇)卫生院单体服务能力及辐射能力。实施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遴选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全面提升乡村教育办学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目前,三级公立医院实现新城区全覆盖,教联体覆盖90%以上学校。
二、关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互补产业体系的建议
(一)产业能级显著提升。2024年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148家。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100亿元。引导省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共同组建联合体,全市省级联合体总数达到17个。出台《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5年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的通知》(武农办〔2025〕6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链、延链、补链。
(二)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一是全市打造了2个和美乡村重点区、33条和美乡村示范片带,建成了43个乡村休闲游重点村、52个精致农业重点园区,形成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以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蔡甸花博汇等为标杆,推广“农业+研学+民宿”模式,目前全市“文旅型田园综合体”已超过20家。2024年乡村休闲游旅游接待人数7186.27万人次。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2023年完成50个乡村文化广场示范点建设,2024年新增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数字化设备覆盖率达90%。深化“送戏下乡”“非遗进村”活动,每年组织惠民演出超1000场次;依托黄陂泥塑、新洲皮影等非遗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联合高校开展乡村文化骨干培训,每年培养200名农村文艺带头人,全市共有6人获评“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15人获评“湖北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
三、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建议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止2024年底,武汉市农村公路在册总里程达14454.679公里,其中县道1212.231公里,乡道5491.266公里,村道7751.182公里,占全市普通公路总里程的91.12%。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100%,农村公路铺装比例100%,全市街乡镇二级以上公路通达率100%,建制村通双车道通达率94.9%。农村公路列养率100%,路长到位率100%,路长履职率100%。已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个(黄陂、江夏),省级示范县3个(黄陂、江夏、蔡甸),省级示范乡镇13个。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均达100%。
(二)城乡建设风貌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是2022年我市出台《武汉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明确提出建筑及风貌设计引导、公共空间与绿化景观设计引导、环境整治设计引导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求。2024年出台武汉市地方标准《村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规范》(DB4201/T724-2024),系统构建道路交通、给排水、能源、通信等九大技术体系,创新建立一批分类适配的村庄道路宽度、用水定额等属地化指标,重点规范城乡路网衔接、新兴能源利用、多元化信息系统建设等要求。截止2024年底,已指导各区按需编制村庄规划90余项,针对性地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打造个性化的美丽乡村。二是立足本土文化,赋予差异化定位发展。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明确江夏小朱湾(摄影文创)、黄陂杜堂村(非遗民宿)等主题功能。支持蔡甸星光村等创建“非遗美食村”、东西湖石榴红村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形成“一村一IP”格局。举办“武汉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村庄策划。
四、关于强化人才支撑与创新驱动,提升乡村发展动力的建议
(一)吸引人才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以市政府名义研究制定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累计新增返乡创业1814人,带动就业3732人。一是打造“英雄杯”活动品牌,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设立现代农业等赛道,充分激发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自主创业活力。三届大赛累计为77个现代农业项目落实扶持资金282万元,培育出“耕读兴农·菱辟蹊径”“智能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等一批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优质项目。二是实施“三大行业”创业补贴,精准助力学子扎根乡村。对毕业2年内在武汉市注册登记,从事现代农业、养老、家政服务创业的项目,分2年给予最高8万元的资金扶持。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向 113家“三大行业”创业企业发放补贴600万元,其中79个农业项目获443万元支持。
(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一是出台《武汉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武办发〔2023〕2号),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方面研究制订20条政策措施。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生产经营水平、致富带动效果为主要评价依据,评选产生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现代农业领域人才68名,评审产生乡村农业技术中、高级职称专家130名,举办“武汉农匠”农民技能大赛评比产生农业生产技能人才48名。三是根据武汉市现行就业培训补贴政策规定,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在我市培训定点机构参加培训合格的,可按规定享受300-4000元/人的就业创业培训补贴。
(三)加强农业科技能力建设。高质量推动武汉农创中心建设。先后建成4个农业农村部华中区域公共研发中心。7家企业获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及平台入选“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联合技术攻关平台10个。联合武汉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建设湖北洪山实验室。科前生物、省种子集团分别牵头建设“湖北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湖北省粮油作物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先后引进先正达集团、拜耳作物、杜邦先锋等世界500强种业研发中心3家。
(四)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物联网应用。一是我市打通农业农村数据壁垒,推进农业综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归集运用农业自然资源、渔政执法、防返贫监测、农村集体资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通过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构建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领域的“万物互联”,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全市建成数字化种植基地18个,数字化生猪养殖场20个,数字化渔场15个。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武汉市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行动方案(2024—2026年)》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要求,以高质量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抓手,加快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贡献武汉力量。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18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