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惠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创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紧扣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创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性、创建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现状两个维度深入思考,尤其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和乡村文化空心化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既有宏观层面的思考,又有细化的具体举措,结合了武汉当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客观真实。同时,从加强组织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布局、盘活文化资源、强化人才引育、推进绿色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建议,既有战略高度,又具有实践操作性,兼顾了经济、生态、文化、人才发展的平衡,为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我局作为农业农村相关工作职能部门,针对您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和探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农业农村经济方面专家团队到涉农区实地调研,从组织引领、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盘活资源、人才引育、绿色发展等方面着手,结合武汉市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行动方案和“十五五”规划谋划工作,总结梳理前期我市农业农村前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的成果和经验,谋划下步重点发展方向,强化项目支撑,努力使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具体情况如下: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乡村基层党的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市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头雁”作用,从锻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链、选育好村级“两委”班子、建优后备党员干部梯队等几个方面重点抓。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各类村级组织,村级党务、村务的全面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于乡村治理各环节、全过程,进一步整治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大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达标工程。加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村级党组织体系建设,优化“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加强联合党委规范化管理。二是实施村(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计划和村“两委”班子学历、能力综合提升行动计划,分级分类全覆盖开展村(社区)干部集中培训与轮训。三是加强青年人才党支部建设,健全村级后备党员干部选拔机制、健全后备党员干部梯队培育制度。加大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就业创业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
二、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出台《市农业农村局 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22-2025年期间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武农〔2022〕2号),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四大产业链、粮食安全、乡村建设、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板块,集中财力,聚焦重点,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政策体系。2022-2024年,累计安排市级财政支农预算专项资金40.75亿元,其中:用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9.59亿元,乡村振兴16.89亿元,农业生态保护安排1.07亿元,农村普惠金融安排4.09亿元,基础设施补短板安排2.51亿元,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6亿元,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迈向更高水平。配合做好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资金4.06亿拨付工作,涉及中央和省级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等类别。
三、完善产业布局,推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菜篮子”优势核心产区,持续优化蔬菜区域布局,巩固提升新洲区蔬菜种植区、东西湖区种植区等优势产区。以高效集约、智能为方向,建设数智化、现代化畜禽规模养殖基地,打造以江夏、黄陂为核心的生猪养殖区,以新洲为核心的蛋鸡养殖区。以渔场+渔厂、扩产能为方向,打造以江北养殖区、两江养殖区和江南养殖区为核心的淡水养殖产业。优化“1+6”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坚持优势互补、多园互动、错位发展,加快构建“1+6”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格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建优“江城百臻”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实现拼单集采、交易撮合、物流仓配、信息展示等功能。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重点提升紫薇田园等都市田园综合体功能。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积极探索农村电商新发展模式,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带动特色农产品上行。
四、盘活文化资源,发挥乡村文化价值。持续擦亮“一区一品”文化品牌,强化数字化赋能,扩大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农村覆盖面。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等产业,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村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功能。创新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培育乡村工匠,推进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加强农业遗产活化性传承。开展乡村历史遗迹、革命遗迹、民族特色村落、传统建筑等保护项目的调查摸底与统筹实施,建立健全分级分类保护性开发机制与监管制度。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抢救性挖掘整理和活化性传承利用计划。加大乡村文化博物馆、文化体验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广泛开展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提升文化旅游节活动开展的融合、整合力度与组织水平,增强文化旅游节活动的多元化、复合性色彩,增强文化旅游节活动的农业遗产活化性传承功能。
五、强化人才引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耕耘者”、乡村头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提升、返乡创业就业等工程。常态化开展农民职称评选,武汉工匠农业技能大赛、“武汉英才”现代都市农业专项人才等评选推荐。每年培训各类返乡留乡创业人才500人次。强化“人才下乡”政策激励,促进人才人员向农村流动。推行职业发展激励,推行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以消费场景创新、供应链升级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开发特色消费场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乡村文旅综合体”,鼓励对纳入市级重点项目的民宿集群、康养基地、非遗体验工坊给予奖补。实施“一村一网红打卡点”计划,每年评选20个市级示范项目。
六、推进绿色发展,促进农业低碳高效生产。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利用高效集约、产业模式低碳循环、乡村环境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以源头控量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链条治理为核心,强化绿色增效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控量增效。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推广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无人机追肥等高效施肥模式和装备。推进农药减施增效。实施科学用药增效行动,加快集成推广一批经济实用、简便有效、农民乐于接受的绿色防控、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促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推进饲料兽药使用减量增效。研发应用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强化水产苗种疫病监测,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地膜科学使用。推广可降解农膜使用,开展高收净率残膜回收机械应用,建立健全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体系。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25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