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第20250178号建议的答复

对市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第2025017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07-25 18:5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罗刚玉代表:

感谢您多年来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专班负责该建议的办理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围绕办理内容,结合自身职责,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办理进程,狠抓工作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做好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一)强化统筹推进。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市情农情,围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打造成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的重大使命,聚焦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重要样板、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重要样板、打造乡村建设重要样板、打造乡村治理重要样板、激活超大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五项核心任务,积极谋划“十五五”规划,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升级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乡村一体化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全面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同时,加强市直部门的协同联动,聚焦各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短板开展系统分析研判。指导四个新城区结合区情实际,围绕产业培育升级、乡村建设提质、公共服务优化、农民持续增收等核心任务,制定科学精准、务实可行的乡村振兴争先进位工作方案。

(二)扎实保障粮食安全和“菜篮子”稳产保供。2024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1.1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18万亩目标任务。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1.58万亩,总产量92.91万吨。新(扩)建粮食产地烘干中心14家,全市总量达89家,粮食产地烘干需求基本实现自足。新建蔬菜设施大棚1.19万亩、改造提升3.7万亩,新增智慧种植基地2个、数字畜禽养殖场3个、高效设施渔业3万立方米,打造“菜篮子”产品保供基地380个。全年蔬菜产量达到850万吨,生猪出栏207.15万头,水产品产量45.96万吨。 

(三)聚力科创强动能。锚定武汉农创中心建成全国农业科技“塔尖”目标,一体化推进农创中心和“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建成1个农创中心综合服务基地、10个联合技术攻关平台、32个国家创新平台,新招引农业科技企业32家,组织申报国审(登记)、省审新品种超150个。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千百工程”,打通“实验室+中试平台+大田”最后一公里,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超6000万亩,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四)做强载体增势能。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速行动。开展“老字号走进农产品加工园”、上海专场招商引资等系列活动10余场。加工园区引进项目13个,其中正在建设7个、建成投运2个。坚持主体培育和载体建设两手抓,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1家,新增市级合作社30家、市级家庭农场60家。

(五)培育品牌挖潜能。全力建设“江城百臻”农产品供应链,2024年以来新改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32个,新增库容4万立方米。做好“土特产”文章,已培育华墨香黑米、亚非西兰苔、皱叶菜等特色品牌产品63个,新认定40家企业进入“江城百臻”品牌目录,吸纳蔡林记、扬子江、汪玉霞、老谦记等一批非遗“老字号”品牌,呈现“江城百臻”农产品品牌集群,推动建立完善品牌标准体系,赋能产业价值提升。“江城百臻”获评2024年“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典范十强”。

(六)三产融合提效能。充分发挥武汉超大城市“大市场”“大交通”和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普研学、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推进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新开工项目69个,完成投资3.61亿元。建成农村电商小镇3个、产业示范园(孵化园)3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30亿元。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涉农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打造服务超大城市的特色区域中心,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游接待人次达到7186万人次、综合收入232亿元。

二、深化城乡统筹,乡村建设品质不断提高

(一)优化政策保障。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强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供给,推动资源要素向县域集聚。《武汉市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奋力推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行动方案》(武发〔2025〕3号)提出七大重点任务,其中经济能级跃升行动和区域协同发展行动,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提出了明确要求。市级财政全年安排支农专项资金13.64亿元,争取中央、省资金9.4亿元,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54.5亿元、保费3.7亿元。生猪“保险+期货”价格保险总保费1231万元。“武农贷”“惠农贷”等累计放款 9830万元。

(二)提档升级基础设施。2024年以来,全市加快推进“双集中”,实施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工程,更新老旧管网18公里,改造水厂、加压站6座,更换水表3800套。完成1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农村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配建充电桩的行政村达1248个。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89.5公里。全市农村地区累计建成5G基站14633个,行政村5G网络、千兆光网通达率100%。提档升级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800个,支持新城区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打造农业农村消费新场景。

(三)美化提升人居环境。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对于规划保留的村庄,全面推进、整体提升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乡村垃圾分类收集点1400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改无害化卫生厕所2282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3%。新增完成5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8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四)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新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10所、中小学9所。遴选79所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新获评省级教联体10个、市级18个。支持每个新城区(开发区)建好办好1所公办区级职业教育中心。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市远程诊断系统接入医联体牵头医院23家、基层机构191家。建成区域医共体9个。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新改扩建区域性特困供养中心9个、互助照料中心(服务点)1712家,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5.11%。新建成农村地区体育公园4个、社区体育中心(广场)20个,促进农民健身。

(五)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组织指导各区提炼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江夏区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分享推进强县工程有关创新做法。黄陂区《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综合类典型案例。《高质量推进武汉农创中心建设 打造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振兴的武汉样板》在《鄂农阅》刊发。以上成果充分展现了强县工程的武汉实践,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强化人才支撑,治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一)强化政策保障。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出台《武汉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推出配套职称评选、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典型带动等20条措施,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我市乡村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做法与典型案例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农民日报等平台刊载,开辟短视频人才宣传新赛道,已推出“走进土专家”“你好,新农人”“武汉农匠说”专题报道80期,累计播放量破百万。

(二)持续壮大实用人才队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分类按需施教,以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培训基地为“固定课堂”,以实训基地为“田间课堂”,以送教下乡为“流动课堂”,创新构建育才模式,通过“专家教授讲课+企业技术骨干、经营主体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今年已举办渔业全产业链、种业发展、乡村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种植业全产业链等全链条培训18期,培训学员1330人,农机、无人机现场演示1场次,分享交流成果10场次,建立覆盖农业生产经营、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等领域,共计70000余名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三)加快培育急需人才。大力开展农村电商培训,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班、“武汉农匠”比赛和直播电商节农产品专场直播,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目前全市已培育农村电商直播人才200余人,发展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网络达人100余人。支持市属职校启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农村电商人才教育服务基地项目建设,助力农村电商发展,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乡村振兴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开发特色课程,构建教学案例库。

(四)引导科技人才向一线集聚。市科技创新部门围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围绕特派员工作站建设、特派员队伍建设、特派员专项资金保障以及“产学研”专项推出4项扶持政策,聚焦核心种源、耕地质量、关键农机装备、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活动。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在岗服务的市科技特派员1188人、省级科技特派员44人,运行的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26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2家;有145名科技人员新备案武汉市科技特派员,44名科技人员选派年度省级科技特派员。

(五)加快重点人才集聚。创新工作举措,首次将现代农业作为专项纳入“武汉英才”计划,已培育支持68名农业科技、生产经营、技术推广等领域优秀人才,每人给予6万元专项资金资助。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项目、唯奖项壁垒,评选130名“土专家”“农博士”获评乡村农业技术中、高级职称。166名乡村人才入选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项目、乡村CEO培育试点、村干部挂职学习点位。发掘30余名“乡村工匠”,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乡村工匠”,”4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

(六)扎实推进返乡创业。深入推进“楚材聚汉、共建支点”工作要求,制定《武汉市推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举办专场招聘、推介恳谈等特色返乡创业服务活动,收集返乡创业项目,发动外出人员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汉创业,全市累计新增返乡创业1841人,带动就业3791人。市级财政累计为77个现代农业个人创业项目落实扶持资金282万元,79个农业企业项目给予443万元支持,培育出“耕读兴侬·菱辟蹊径”、“智能化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等一批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有效缓解青年创业者初期资金压力,实现了“人才下沉、资本进村、产业强基”的良性循环。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23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