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文旅局、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深入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对您的建议表示赞同,并感谢您对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一、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实施设施农业补短板提升工程。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52%,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3.02万亩,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全覆盖。二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国家农创中心建设为抓手,我市已聚集11个主导产业院士团队,108家省部级以上农业创新机构,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11项。三是实施质量兴农提效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我市加快“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基地,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已达到229万亩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99.9%以上。
二、农业产业链持续升级。一是农村道路通行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24年底,武汉市农村公路在册总里程达14454.679公里,其中县道1212.231公里,乡道5491.266公里,村道7751.182公里,占全市普通公路总里程的91.12%。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100%,农村公路铺装比例100%,全市街乡镇二级以上公路通达率100%,建制村通双车道通达率94.9%。二是农产品流通网络更加完善,以山绿农产品冷链为主体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正加快建设;“武汉供销社”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建成多路线上销售渠道,入驻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近300家,注册用户近7万人;村级物流服务网点日趋完善,“快递进村”已实现建制村全覆盖。三是水产深加工领域不断拓展。梁子湖水产、武汉良中行、中百中央厨房等企业积极布局水产品预制菜赛道,年产值达6.5亿元;福味徕、香满园、民食为天等企业充分挖掘莲藕价值,研发出藕汤、藕粉、腌制藕、真空鲜藕、泡椒藕带、荷叶水等方便运输、耐储藏的产品,年加工产量超过6万吨。
三、特色农业不断发展。一是一区一品格局初步形成。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出台了《关于印发2025年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的通知》(武农办〔2025〕6号),实施“一业一策”定向扶持,引导汉南甜玉米,黄陂草莓、生猪,新洲食用菌、蛋鸡,江夏莲藕、水产品,蔡甸莲藕、藜蒿以及东西湖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二是农产品加工园各具特色。我市已建成1个市级和5个区级农产品加工园,6个农产品加工园立足资源秉赋各具特色,如东西湖区农产品加工园已形成涵盖肉制品、休闲食品、饮料、粮油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经开区农产品加工园已形成水产畜禽饲料加工、粮油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江夏区农产品加工园已形成预制食品、果蔬加工、水产加工等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前列。三是农文旅品牌特色鲜明。指导各新城区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一区一特色农文旅品牌,如黄陂区聚焦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观光农业,江夏区围绕梁子湖发展休闲渔业,新洲区依托问津书院推动“文化+农耕”研学游,避免同质化竞争。支持蔡甸莲藕、洪山菜薹等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文创伴手礼,建设“田园综合体+加工体验工坊”,推动农业向“生产—加工—旅游”全链条转型。
四、数字加农业融合更加紧密。研究出台《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与包含智慧农业在内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加速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一是推进设施种植数字化。全市建成数字化种植基地18个,打造了植物方舟、华能、森岛帆高等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二是推进畜牧养殖智能化。全市建成数字化生猪养殖场20个,新增生猪产能100余万头。三是推进渔业生产智慧化。大力推广“物联网+”集装箱养殖、路基圈养、流道养殖、鱼菜共生等技术应用,全市建成数字化渔场15个,高效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45万立方米。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我市都市农业全面发展,全力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样板。
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23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